日前,从杭州举办的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高级研修班上传来好消息,涟源市人民检察院建立的“二帮一”导师实训制度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创新100例”。
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创新案件征集活动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为总结和展示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而在全国检察机关发起的征集活动,主要征集各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保障创新的检察教育培训典型案例。
为助推青年干警快速成长成才,2014年初,涟源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借鉴现代企业与高校人才培训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了“二帮一”导师实训制度,前后共三批52对师徒开展结对实训,近三年来,相继涌现出 “全国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业务能手”“湖南省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优秀办案能手” “湖南省十佳热爱读书检察官”等一批青年人才。
产生背景 2013年底,该院公诉积案颇多,但人手有限,要快速清理消化公诉积案需调集全院办案力量一起努力。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胡志泽却在调配人员时发现能适应公诉办案或有过相关经历的人员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彼时检察机关人员流动性差,部门鸿沟严重,干警技能单一,“出了门就黑天”的情况十分普遍。同时,该院青年干警众多,办案骨干力量欠缺,年龄断层严重。胡志泽认识到:为了检察事业的长足发展,干部的培养教育必须要闯出一条新路来,才能将这批青年干警培养成能提笔能写、开口能讲、交案能办、能适应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院党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决定采取“二帮一”的方式。2014年3月,该院出台了《涟源市人民检察院“二帮一”导师实训活动实施方案》,迅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首批“二帮一”导师实训活动。实行业务骨干与青年干警自愿结对的定向传、帮、带,大大缩短新进干警熟悉、适应、胜任本职工作的时间,成为培育青年干警的“加速器”。 该院党组规定,近三年入院工作的干警,必须拜两位导师学习,并鼓励35岁以下的干警主动拜师学习。年轻干警不仅要在本部门拜一位导师,还要在其他部门拜一位导师,且导师必须是院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业务尖子。2014年3月,该院开展首批“二帮一”导师实训活动,在师徒对子的选择、搭配、运行上,该院着重把握好了三个环节:一是严格选师。担任导师,在“德”上必须具有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优秀,模范作用强这些品质;在“能”上,要求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一般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即适合担任导师;在“勤”上,具有责任心强,善于与同志沟通交流,有较强的做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二是科学结对。“二帮一”导师实训的核心问题是调动每个结对成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在年龄搭配上,尽可能采取“老、中、青”结合,按不同龄师徒结对;在业务上,按能力强弱、业务水平高低组合;在性格上,刚柔相济、气质兼容,形成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性格互补、协同密切的立体结构,最大化优化 “导学”组合。三是精细管理。以“二帮一”作为基本的、较稳定的结对帮带模式,双方自愿结对,实行定人定向培养,培养周期为两年,由政治部对师徒进行精细、规范、严格的管理。 一是带思想。健全思想政治学习制度,确定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日”,各内设机构组织集中学习,或者全院组织“检察大讲堂”,定期举办“青年干警沙龙”,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讲堂的重要内容,外请专家学者和挖掘内部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育,集中对青年干警开展教育,着力培养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价值取向;二是带作风。导师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帮助学徒树立良好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育良好生活作风,塑造高尚个人品行;严肃廉政作风,教育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实堤坝,自觉维护好检察官的良好形象。三是带业务。采取集中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加强对学徒业务上的帮带。如必须掌握的办案制度、办案纪律、办案流程等,采取集中指导的方式、共同提高。具体岗位、具体工作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 针对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帮带方法,导师要了解学徒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等方面情况;通过交心谈心,了解学徒性格、志向、特长、爱好,再确定帮带方向,制订具体帮带方法和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对法律专业的干警,帮带重心在于要求他们灵活把握书本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的结合运用,多带领他们参与案件讨论、接待来访群众,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对实践能力强而非法律专业干警,要求他们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作为重点,并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参加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参加“法考”,要求他们撰写法律调研文章,努力使他们做到运用专业理论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加强语言培养。对语言能力较弱或交流有障碍的干警(非本地户籍干警),在平时的学习、讨论,下基层等社会实践中尽可能多的提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接触、多交流,熟悉掌握群众语言。 一是建立培养责任机制。导师负责干警的日常教育、管理、培养、指导,为具体负责人;政治部、工会、青工委负责跟踪管理,及时收集培养计划,交流、指导、总结情况等书面材料,为每名导师、学徒建好档案。二是建立岗位练兵竞争激励机制。在全院开展业务技能比赛,形成竞赛交流机制,提高青年干警的实战能力。如组织开展优秀检察建议评选活动,通过展开激烈角逐,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引导学徒在参与比赛中经受锻炼,在实践演练中共同提高。三是建立考核考察机制。“二帮一”导师实训活动也是导师、学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过程。帮带期满,由政治部对导师、学徒学习、工作、遵章守纪等情况进行考核、考察,确定是否延长培养期限(原则上两年)或更换导师;对帮带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和学徒予以表彰奖励,并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与干警职务晋升和岗位调动直接挂钩。近五年来,有9名导师被评为“优秀导师”,7名年轻干警被评为“优秀学徒”。 该院现有干警68人,其中40岁以下的33人,占全院干警总数的48%;30岁以下的21人,占全院干警总数的30%,占青年干警总数的63%。内设机构改革之后,该院有9名青年干警通过竞争上岗充实到中层领导及以上岗位,目前该院的班子成员中就有1名青年干警,8个内设机构中就有3个由青年干警担任负责人,有5名青年干警担任副职,其中“90”后正副职共有3名,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检察人才梯队。 二帮一导师实训活动旨在将青年干警培养成培养提笔能写、开口能讲、交案能办的复合型检察人才。通过演讲、辩论、征文等形式锻炼青年干警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2018年6月,集全院之力编辑出版检察干警调研文集《与检察同行》一书,征集各类优秀文稿150余篇,计50余万字,时任省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游劝荣亲致公开信、给予高度评价,省院办公室专门发文推介。中央、省、市30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二帮一”导师实训活动开展以来,通过跨部门拜师学习,该院共有6名检察干警成功实现“转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其中有5名青年干警原来从事综合工作,后来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导师的指点下努力学习,成长为员额检察官。该院青年检察官刘倩,其入院之初从事法医工作,后通过拜师学艺,成功实现转型,2018年通过遴选,成为一名员额检察官。1名青年干警原来从事办案工作,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从事综合工作,通过拜师学艺,提升写作能力,在《检察日报》、《法治日报》、《法治周报》等各级媒体上发表文章数百篇,被提拔为该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