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扶贫村里来了检察官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2-26 【字号:      

扶贫村里来了检察官

——娄底市人民检察院精准扶贫侧记


沿着一行行诗句,去寻找

找到了牛背的歌谣,家藏的墨宝

沿着宽宽的街道,去寻找

找到了挥别的渡口,古老的石桥

……

一曲有“涟源小夜曲”之称的《源》,唱出了涟源市安平镇的风情,但未唱出的是安平镇梅家村的贫穷:梅家村地处涟源市安平镇南部偏边远山区,是湖南省级贫困村,2014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户367 人,全村贫困发生率达15.80%,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2015年的春天,梅家村与许许多多的贫困村一样,迎来了一个发展史上的春天。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娄底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进驻安平镇梅家村结对帮扶,受市检察院党组委派,由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干军任分管领导,派出帮扶队长李卫东、常驻队员熊少敏驻村帮扶。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市检察院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困,解群众之所难,突出“驻村抓党建促基础、帮户育产业增收入”这一主线,先后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项目扶持等方面的扶持,变依赖“输血”为自身“造血”,帮扶工作深受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微信图片_20180226113106.jpg


夯实基础,筑好脱贫致富的“压舱石”

很多时候,贫困就是因为最后的“一公里”,因此,驻村帮扶工作一开始,市检察院就把打通最后的“一公里”作为切入点,为贫困村积蓄发展力量。

2015年以前,梅家村大多都是土路,路很窄,仅够一辆三轮车通过,晴天路上全是浮土,到雨天就成了泥坑;而饮水也一直是梅家村的“老大难”问题,多年来,全村仅依靠村头的一口井抽水,一到下雨天自来水就成了“黄泥巴水”,严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要富裕,先修路;要健康,先通水。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饮水困难这两大难题,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芳芳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干军协调100余万元帮扶项目资金,解决了“无米下锅”的窘境。

基础设施条件的快速改善既解决了群众出行不便、饮水困难这一制约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为扶贫组制定的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市检察院扶贫队把党建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扬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特点,树立上级党组织模范带头形象。被合并的张龙村以往换届选举矛盾重重,加上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每次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时就困难重重。市检察院扶贫队了解情况后,多次找该村支两委干部,村民谈心谈话,以公正廉洁率先垂范,终于赢得群众和干部的信任和认可,在市检察院扶贫队的努力下,梅家、张龙、水平三村合并后,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平稳推进,顺利产生。

微信图片_20180226113113.jpg


立足产业,培育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让梅家村脱贫的第一步。在市检察院帮扶组看来,要想让村民过好日子,必须有产业,而且产业必须稳定。

梅家村总面积1700多亩,全村共有常住家户428户1600余人,村民多以传统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生,2014年度村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贫乏等原因,梅家村至今未形成优势产业,相对周边村来讲,经济比较落后。

面对这样一个只会靠传统种植、养殖业来糊口的村子,产业从何而来?什么样的产业才适合梅家村?

针对现状,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芳芳带领扶贫队多次实地走访梅家村,想方设法为该村扶持相应的特色产业,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红花油茶的发现,让帮扶组看到了希望。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干军积极与村支两委协商,帮扶队长李卫东、常驻队员熊少敏特地上网搜索了大量红花油茶的相关信息:茶花极多、花期长,极具观赏价值;茶果产量高、出油率大、油质优;果壳及榨油后的麸饼可用作洗涤用品、木糖醇原料等。大量数据的结果,更是让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成为梅家村独具特色的产业。

为了验证项目的可行性,李芳芳检察长和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干军翻阅大量资料,从技术、投入、产出、销售等各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同时安排李卫东、熊少敏对全村村民的产业发展意向进行了逐户摸排,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告诉扶贫组:这个项目可行!

心动不如行动。2017年元月4日凌晨4点,李卫东带领镇林业站长、村主任、贫困户代表一行4人乘坐皮卡从梅家村出发,奔赴攸县双丫江乡。为了节省房钱,他们来回几十个小时都蜷缩在车内将就着休息。扶贫队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同行3人的无比拥戴。

为保障贫困户的最大利益,经村“两委”和贫困户讨论,村里成立了村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以自然法人和土地等形式入股,村民变成了股民,致富稳定,前景可观。截止目前,采购回的3000多株红花油茶苗已全部种植完毕,预计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180226113117.jpg


助推公益,扬起脱贫致富的“新风帆”

市检察院在助推梅家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公益性建设。

为了达到贫困村退出“两确保、两完善”标准,帮扶队先后协调畅通资金100余万元,为全村自来水零费用安装到户;为村里配套路灯140多盏,有力改善了全村的亮化工程建设;修建水渠4000米、建造化粪池70多个,加宽公路3.2公里;为村民每户购垃圾分装桶3个,全村购转运车垃圾斗20个,清理改建老水井6口,有力改善了村容面貌;建立村级光伏发电站,将为该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为梅家小学购买课桌100套;筹集资金修建村级办工楼,解决村支两委服务群众无办公场所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226113121.jpg

市检察院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既大手笔谋划大蓝图,也做到真情涓滴到细微处,点点滴滴暖人心。2016年春节过后,村民梅协中带领邻居家儿子梅济分到广东务工,事前双方没议及工价,30多天后返乡,梅协中代梅济分领回工资,双方对工资金额产生争执并发生扭打,村支两委多次调解不成。同年10月10日,市检察院扶贫队就涟源市司法部门来村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召集纠纷双方、部分村民,讲理释法、村约民俗,终于达成和解,司法部门连连称赞,村民高度评价。

“俯下身子,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次帮扶” ,正因如此,村民群众对扶贫队由衷感激。市检察院帮扶队为梅家村做的每一件实事,87岁老支部书记梅太球看在眼里,烙在心里,老支书在弥留之际,执意让孙子带着自己来到市检察院,为市检察院、为扶贫工作队送来锦旗以示感谢。

3年驻村不寻常,3年帮扶故事多,一曲《源》唱罢,它唱出的是市检察院服务大局,精准扶贫的担当精神,唱出的是市检察院扶贫队用汗水、心血写成的真情故事,唱出的是贫困户脱贫后的内心舒畅。(作者:柳勇、谢特波、张海波)

打印